close

S__15958018.jpg

逛書店或是閱讀網路文章的時候,很容易看到有許多人在討論如何追求夢想,或是各種正面

、積極、激發人的慾望與熱情的論調、總是最受歡迎,鼓勵你無止境的去消費、去購買,

這麼多的討論教我們怎麼積極的「生」 - 怎麼生存怎麼過生活,甚至過"更好"的生活的

資訊,但對於面對「死」多數人都選擇避而不談,認為死亡是不吉利的,不得不承認其實

我們所處在一個缺乏死亡教育的社會。

 

在討論死亡的議題時,印度哲學與現在消費主義有個截然不同的起點:相對鼓勵追求、激情

與行動,印度哲學提出了觀點是:有起必有落、有得必有失。並且認為追求、激情與行動,

其實都是一種扭曲的存在,正是因為它是扭曲的,所以必然會終結。用更白話又一語雙關的

說法就是:「生」是意外的,所以必然會「死」。換句話說,消費主意鼓吹積極、正面、

激情與創造的優點,印度哲學認為,這些「優點」其實都是一種扭曲,而死亡,不過就是

這種扭曲的正常終結。

 

書中提到了每個人都一定都會遇到的「終極失敗」,也就是死亡,一場永遠不會贏的戰爭,

一個徹底、絕對的失去。當我們面臨生活中遇到的其他失敗或恐懼時比如今天賺的錢不夠多

,但明年可能有機會多接一些工作賺錢翻身,或是,健康的問題可以透過什麼問題改善,

感情的問題能換一個對象就好了.....?好像我們都有一個解決方案。這個「解決方案」,

就是消費主義開始大肆發揮之處:你現在心情不好?那就出國玩一趟吧!回來保證煥然

一新!你被朋友排擠?那努力賺錢換部好車吧!朋友們會對你刮目相看!任何我們面臨到的

「失敗」或「困境」彷彿都可以透過「花錢」或某種「行動」來扭轉..可是死亡沒有。你

不可能聽到有任何人說死了真快樂,或是死後好不爽。死亡就是一個完全無解的東西,

也就是失敗的終極形式。印度哲學的邏輯系統花了相當多的心力在建構死亡這件事情,

告訴我們一切終將消失、喪失,一切的付出終將失去任何意義。已從此為出發點來思考

,我們必須捫心自問,那在人生中,還有哪些東西是我們真正想投入的?如果消費主意

鼓吹我們付出、擁有的一切,不但沒有意義,在最後當我們要失去的時候,反而會得

到更大的痛苦。

 

心得:就在去年六月多家人回醫院複檢後發現病情再次復發,也讓我暫時停下了原本

對畫畫的追尋,直到了十月底又再重新開始,在那幾個月嚴重到頭禿了一小塊(鬼

剃頭)而沒自覺,最後是小妹路電腦桌時發現的,在看過這本書後,經過幾個月的

思考又重新開始對於自己夢想的追尋(鬼剃頭也痊癒了),對於自身曾訂下的目標

卻沒達成的罪惡感、對於愛情的追尋、親情的表現,曾經的失敗等等都有了釋懷

,人終將一死,學習放過自己,放下不是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東西(GAME)

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逐漸進步而感到快樂,理解真正的快樂其實跟物質的享受

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算是我在這本書上學到最多的東西。

希望這篇心得有幫助到各位

arrow
arrow

    櫻庭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